本文目录一览:
白居易简介
白居易,汉族,字乐天,晚年自号香山居士,出生在河南新郑,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,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且声誉长久的文学巨匠。他的诗歌作品广泛反映社会现实,关注民生疾苦,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。例如,他的《卖炭翁》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。
白居易生平事迹简介如下:基本信息: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。祖籍山西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文学成就: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。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白居易简介: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下邽人。他是贞元十五年的进士,曾任翰林学士、左拾遗。因直言进谏,被贬为江州司马,后移任忠州刺史。之后被召回朝廷,任主客郎中、知制诰。在太和年间,他又担任了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。会昌二年,他以刑部尚书之职退休,去世时享年七十五岁。
白居易,唐代杰出的文学家,出生于772年2月28日,逝世于846年9月8日。他字乐天,晚号香山居士、醉吟先生,被誉为“广大教化主”。白居易的祖籍在山西太原,但生于河南新郑。他以文章精切、擅长写诗著称,尤其是中唐时期,更是首屈一指。他的诗作平易近人,甚至有“老妪能解”的美誉。
白居易,唐代杰出的诗人,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著称。乐天是他的字,而香山居士、醉吟先生则是他的号。这些称号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追求,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。生于公元772年,逝于公元846年,白居易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。
简介:基本信息:白居易(772-846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出生于下邽(今陕西省渭南县境)。生平经历:贞元十五年(798)进士及第,后任翰林学士、左拾遗。因直言进谏,被贬为江州司马,后移任忠州刺史。后被召回朝廷,任主客郎中、知制诰。太和年间,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。
白居易和苏轼的成就
1、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,虽多为官,但总不顺利,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。作为一个诗人,却成就极大,可以说名动朝野,甚至妇孺皆知。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,多为外官,经历极广,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,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。
2、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,并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其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其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
3、在白居易的二千八百馀首诗中,有言浅意卑的,也有言浅意深的,早年的讽谕诗一般达到了浅近与警拔的统一,晚年的诗歌也不乏佳作。如就其讽谕诗而论,能够写得那样通俗浅近,不能不说是对于诗歌艺术的一大贡献。 二 白居易的艺术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诗上。我国的叙事诗本来不多,长篇叙事诗尤其少见。
4、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、艺术家、医学家。嘉佑二年进士,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,礼部尚书。南宋理学方炽时,加赐谥号文忠,复追赠太师。有《东坡先生大全集》及《东坡乐府》词集传世,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,编有《苏文忠公全集》。
白居易的资料
1、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。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,《忆江南》、《浪淘沙》、《花非花》、《长相思》诸小令,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。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《白氏文集》(初名《白氏长庆集》),收诗文3800多篇,后散乱。
2、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原籍山西太原。他的曾祖父移居至下邽,并在那里诞生。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,被誉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早年,白居易积极参与政治改革,关心民生疾苦,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倡导者。
3、白居易的详细资料如下:基本信息: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出生于下邽。仕途经历:贞元十五年:考中进士。任翰林学士、左拾遗:在朝中任职,期间因直言极谏而闻名。贬江州司马: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。移忠州刺史:在江州司马任期满后,调任忠州刺史。
4、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山西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5、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山西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6、白居易(772~846),唐代诗人。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、醉吟先生。白居易生于河南郑州新郑,自幼聪慧,6岁学作诗,9岁熟悉声韵。116岁时,立志应进士举,刻苦读书,口舌成疮,手肘成胝。29岁,进士及第。又与元稹同时考中“书判拔萃科”。两人订交,约始于此,后在诗坛上齐名,并称“元白”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网络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