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一览:
“碧天如水夜云轻”的出处是哪里
1、“碧天如水夜云轻”出自唐代温庭筠的《瑶瑟怨》。“碧天如水夜云轻”全诗《瑶瑟怨》唐代 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,碧天如水夜云轻。雁声远过潇湘去,十二楼中月自明。作者简介(温庭筠)温庭筠(约812—866)唐代诗人、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
2、出自唐代温庭筠的《瑶瑟怨》冰簟银床梦不成,碧天如水夜云轻。 雁声远过潇湘去,十二楼中月自明。译文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,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。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,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。注释⑴瑶瑟:玉镶的华美的瑟。⑵冰簟:清凉的竹席。银床:指洒满月光的床。
3、冰簟银床梦不成,碧天如水夜云轻。 出处:《瑶瑟怨》 朝代:唐 作者:温庭筠 译文: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,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。 流水淡,碧天长,路茫茫。 出处:《诉衷情·芙蓉金菊斗馨香》 朝代:宋 作者:晏殊 译文:芙蓉花和金黄的菊花在争妍斗艳,日子已将近重阳的时候。
冰簟银床梦不成,碧天如水夜云轻。原文_翻译及赏析
1、赏析 这首诗咏闺怨。全诗没有透出一个“怨”字碧天如水夜云轻,只描绘清秋的深夜,主人公凄凉独居、寂寞难眠,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。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,蘅塘退士批注:“通首布景,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。”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、所见、所闻的情景。
2、冰簟银床梦不成,碧天如水夜云轻。 雁声远过潇湘去,十二楼中月自明。译文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,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。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,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。注释⑴瑶瑟:玉镶的华美的瑟。⑵冰簟:清凉的竹席。银床:指洒满月光的床。⑶远:一作“还”。
3、首句“冰簟银床梦不成”,描绘碧天如水夜云轻了一个难以入眠的人,床上的冰簟和银床都无法带给他梦境。接着,诗人用“碧天如水夜云轻”来形容夜空的美丽和安静,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。“雁声远过潇湘去”,诗人用雁声来象征离别,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。
4、冰簟银床梦不成,碧天如水夜云轻。 雁声远过潇湘去,十二楼中月自明。
雁声远过潇湘去,十二楼中月自明。原文_翻译及赏析
夜月朦胧,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,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。在寂静的深夜,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。“雁声远过”,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,又由近而远,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,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、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。
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,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,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。雁足传书。听到雁声南去,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。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。“十二楼中月自明”。
“雁声远过潇湘去”,诗人用雁声来象征离别,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。最后一句“十二楼中月自明”,则是对月光的赞美,月光照耀着整个夜空,也照亮了诗人的内心。
睡在铺着凉席的银床上难以入眠,天空碧蓝如水,云像沙一样轻。
“雁声远过潇湘去”进一步加深了离愁的意境,雁阵的哀鸣越过潇湘,似乎带走了主人公的思念。而十二楼中月自明则象征着主人公身处的高阁,月光洒落,照见她的孤独和明亮的心。诗中无直接的“怨”字,但通过景物的描绘,读者能感受到主人公深深的离别之怨和期盼之情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网络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